交流園地

音樂治療對特殊兒情緒、語言、社交的幫助

早療

2024-06-13

 瑞復益智中心 嚴月如教保員

|音樂治療可以幫助穩定特殊兒的情緒|

音樂治療的過程是一種非語言溝通,對於受限於語言表達的孩子來說,仍能夠透過音樂來表達自我;音樂更是孩子情緒的「垃圾桶」,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丟進音樂的各種「情緒垃圾」,當孩子在聽到自己的音樂表達時,也同時聽見自己情緒的聲音,進而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。

在情緒問題的處理上,音樂治療最重視與孩子用「他們的方式」建立關係,例如將孩子的哭聲融入同樣音調的即興音樂裡,或是將孩子的重複行為(如重複開關門、原地繞圈)音樂化,在音樂的伴奏下,賦予行為意義,讓重複行為成為音樂的一部分,就像是被音樂接受、被音樂同理了一樣。

待信任關係建立起來後,可利用音樂轉移孩子的情緒,讓他們對某樣樂器、某種節奏、某個音樂互動產生興趣,然後引導孩子透過喜歡的音樂形式:可以是敲打樂器、拍拍鋼琴、隨音樂跳動、歌唱等,來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,而通常歌唱跟玩奏樂器是很好的方式!

|音樂治療可以刺激特殊兒的語言能力|

語言的開始,可能來自照顧者與嬰兒之間的聲音互動,當小baby發出的咿呀聲,被照顧者模仿、回應時,小baby因此得到了再度使用自己聲音來表達的勇氣,變得越來越喜歡與他人有聲音上的互動與回應。

因此針對語言發展遲緩、低口語的孩子,可以透過大量的音樂與聲音、歌唱的互動,來提升孩子「語言前」的發聲動機,讓他們願意多多使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。當發聲動機成功被啟動後,再透過多樣化的音樂互動,如聆聽音樂、歌唱、玩奏樂器、律動,甚至即興創作等,來提升孩子各方面的模仿動機,與語言治療課程雙管齊下,讓語言的學習進步得更快。

|音樂治療可以提升特殊兒的社交能力|

在音樂演奏/合奏的互動過程中,人們透過觀察彼此音樂表現的大小聲、快慢、音樂的質感等去感受彼此的情緒,然後調整自己的音樂以互相配合,達到和諧一致的效果。這跟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很像,所以「音樂活動」、「音樂行為」跟人際知覺也有關聯。

自閉特質的孩子常有不自覺的重複行為,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孩子則容易過度快速變換所玩的東西,他們在互動上都缺乏「空白」與「暫停」。音樂治療則可以將兒歌加入互動練習中,如小星星、兩隻老虎,利用孩子對兒歌的熟悉、可預期感,在樂句暫停或結束時,來製造輪流互動、提升等待能力。

資料出處 恆新健康網

作者:何佳陵

心得:

    透過音樂及各種素材設計音樂律動,如:呼拉圈、絲巾、布、球、太鼓等素材,讓特殊兒可以隨音樂節奏參與活動,舞動自己的身體並讓孩子們可以練習聽節奏,如:轉一轉呼拉圈、甩甩絲巾、敲敲太鼓等,利用各種素材變通不同的遊戲,讓特殊兒感受音樂帶來的心靈饗宴,而對於肢體受限的特殊兒,仍可藉由簡單素材設計適合的音樂活動,如:滾動的球讓孩子追視、絲巾蓋頭協助孩子伸手拉下來、引導孩子平躺大籠球上隨音樂節奏做搖晃、協助孩子手握搖鈴等,依照他們的能力提供可參與及體驗的活動內容,讓肢體受限的特殊兒能感受到音樂的有趣,也能玩得很開心,律動教學法強調音樂、動作、感官知覺、人際互動、概念理解、個人表達等六大領域,可結合這六大領域去構思活動的設計,以音樂陪伴孩子成長,讓特殊兒的早療生活能更豐富、更有趣。